n131566

标签: 战争史

【新中国七战全胜】抗美援朝从纯军事角度看是打成平手,政治角度看是成功阻止敌人达成

【新中国七战全胜】抗美援朝从纯军事角度看是打成平手,政治角度看是成功阻止敌人达成

【新中国七战全胜】抗美援朝从纯军事角度看是打成平手,政治角度看是成功阻止敌人达成战略目的,所以我们是胜利者,对美国来讲,打平就是输,对中国来讲是赢!那个年代,军事将领如云,枪林弹雨走过来的,都是久经沙场老将按照历史,一旦一个王朝没有战争,科技发展就会有所停滞,参考明朝,清朝而如今的中国不同,我们就像墨家一样,并不支持战争,但也不反对先进的战争防守利器,所以科技不会停止发展,军队也不会衰落!

我听说过抗美援朝的人和事儿很多,因为我们一条街里就有七个上前线的。六个安然无恙回

我听说过抗美援朝的人和事儿很多,因为我们一条街里就有七个上前线的。六个安然无恙回来的有三个是五保户,也是打了一辈子光棍儿的。所以,闲来无事儿说起在朝鲜的事儿也就很平常。但有一个是从来不说这些事儿的。别人也很少说他。他其实是唯一一个上过中学的,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在国民党军队待过的,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在上甘岭待过二十多天的。那个时候,他的职务是副营长。他是因为冻得厉害,再加上营养不良,伤势严重而被送回国内的医院治疗的。他在医院里待了几个月。这期间,刚好是签订停战协议的前夕。他的伤口全都好了,按规定,他应该回归原来的部队,重新回到前线。如果他当时回归部队,那他应该刚好会接到对他的部队的嘉奖令和新的任命——因为那个时候他所在的部队刚刚回到国内。但他做了一个他或许会终生后悔的决定。他在接他的人来到医院之前自行离开医院,自行回了家。这个说白了其实应该就是当了逃兵。他没有被追究自行离开部队的责任——原部队的人过了一些时间也找过他,相关组织也给他补办了复员手续,但嘉奖提拔的事儿自然也就跟他无关了。他从此以后一直不能干重活,怕冷,走路也都微微弯着腰。老兵落实政策的那一年他还活着,给他定的补助金很高,比村里另外一个活着的要高好几倍。在我的印象中,他是唯一一个从来都不提他当兵作战经历的人。他也不合群。
朝鲜战争中,志愿军125师不敌美军受到重创后,作为师长的王道全,竟然丢下后面的友

朝鲜战争中,志愿军125师不敌美军受到重创后,作为师长的王道全,竟然丢下后面的友

朝鲜战争中,志愿军125师不敌美军受到重创后,作为师长的王道全,竟然丢下后面的友军,擅自带着队伍后退改变计划,收到消息的军长气得把碗一摔:要不是因为他,我们也能成为万岁军!1950年11月下旬,志愿军第二次战役正在紧张进行。42军和38军分别被派往宁远和德川,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当时42军作为相对年轻的部队,承担着重要的穿插任务。125师是42军的开路先锋部队,师长王道全应组织部队调集力量继续攻击。王道全1918年出生于山东寿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1937年参加八路军。125师原本是一支地方部队——通化支队,后来改编成辽东军区独立第2师,1948年3月改编成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4师。林彪、刘亚楼给他们的评语是”游击战经验多,有朝气,有猛冲精神”。在攻打宁远的初期阶段,125师表现不错。他们的尖刀营悄悄潜入宁远城内,搅得美军措手不及,阵地一片混乱。但当部队继续向肃川、顺川穿插时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1950年11月28日晚,42军继续向顺川攻击前进,具体部署是”125师沿假仓、月浦里路线攻击前进,消灭沿途残敌,攻占月浦里后,迅速抢占顺川;124师尾随125师跟进,准备投入决定方向之作战”。然而在新仓里,125师遭遇了美军骑兵第1师第7团的顽强阻击。面对敌人的猛烈火力,特别是坦克群的冲击,125师逐渐陷入了困境。前一天晚上373团2营一度攻了进去,没站稳就遭到反击,伤亡了300多人。关键时刻到了。11月29日晚,胡继成和郭宝恒到达125师指挥所时,125师师长王道全、政委谭文邦、副政委王淮湘正在研究作战事宜,犹豫打还是不打。王道全直接对胡继成说:“首长,你看怎么办?你说打,咱就打。你说不打,咱就不打。”这句话暴露了王道全作为师长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。研究到30日凌晨1时,决定打。郭宝恒赶紧跑回124师,向代师长苏克之报告。124师刚行动,125师却因为战斗决心动摇,在2时撤下来了,于是124师只好跟着撤下来。这次擅自撤退带来了严重后果。天亮后,因为组织不严、隐蔽不当,两个师的山炮营都遭到美军飞机轰炸,损失了10门炮、炮弹190发、人员伤亡64人、马伤亡74匹。王道全的这个决定不仅影响了125师,还连累了124师,可以说是丢下了后面的友军。30日黄昏,军部再次要求进攻。副军长胡继成把124师、125师四个领导都召集到军前进指挥所开会。苏克之表态按照命令打。王道全、谭文邦介绍了情况,说美军已有准备,工事严密,还有大量坦克,火力很猛。会议上争论激烈,但王道全依然没有表现出一个师长应有的果断。就这样议而不决,眼看12月1日凌晨3时了,就算下决心打也晚了。当消息传回军指挥部时,军长吴瑞林的反应非常激烈。廖仲符赶回时,吴瑞林正在吃早饭,一怒之下把碗都摔了。吴瑞林对廖仲符说:“你再回去告诉他们,今天晚上一定要打!谁再说个不字,我拿他是问。”但此时已经太晚了。等到廖仲符再赶到前进指挥所,新仓里的美军已经撤退,战机就此失去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38军却抓住了机会,他们的113师在三所里和龙源里果断行动,彻底封死了美军的南撤路线,成功歼灭了美军的大批部队,赢得了”万岁军”的称号。“三十八军万岁!”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,亲自起草电报,传令嘉奖38军,从此,“万岁军”名扬四海。而42军却因为王道全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,错失了这个历史性的机会。战斗结束后,吴瑞林心里对125师的表现极为不满,特别是和38军的成功相比,42军的失利显得格外刺眼,他在指挥部中愤愤不平地说:“要不是因为他(王道全),42军也能成为'万岁军'!”事后分析表明,王道全的表现与125师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。125师在此战中的表现和林彪、刘亚楼给他们的评语是一致的。什么是”游击战经验多”?从某个角度来说,就是只能占便宜,不能吃亏,一吃亏就肉疼得不得了,心气就不一样了。在第二次战役中,42军穿插部队在新仓里遭到了美骑1师的阻击,指挥员临阵犹豫,攻击决心不坚决,没有穿插到位,使西线美军抢先夺路而逃。二次战役中,38军因穿插成功而一举成名,奠定了中国陆军部队老大的地位;42军则错失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。不过,虽然42军的表现差强人意,彭德怀却并没有太过责怪吴瑞林,他告诉吴瑞林:“美军这次损失也很大,双方都没讨到什么便宜,算是扯平了。”志愿军总部对此次失利也有客观的分析,认为不能苛求每支部队都达到主力军的标准。这就是”42军错失成为第二个万岁军”的来龙去脉,42军70年来一直对此遗憾不已。虽然42军在后续的作战中逐渐成长,在2年多的抗美援朝作战中,42军共歼敌2.8万余人,终于从二流部队中脱颖而出,但新仓里的那次失利,特别是王道全在关键时刻的表现,成为了这支部队永远的痛。
其实很多人奇怪,二战的时候,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,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,难道日

其实很多人奇怪,二战的时候,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,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,难道日

其实很多人奇怪,二战的时候,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,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,难道日本没有一个明白人?答案很讽刺:日本海军大部分人都知道日本打不过美国佬。说白了,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事儿,就是一场被形势逼到绝路,再加上赌徒心态作祟的疯狂冒险。二战时,日本侵华陷入僵局,战争消耗巨大,资源极度匮乏,日本作为岛国,自身资源本就稀缺,工业发展长期依赖进口原材料,战争一打起来,资源消耗更是呈几何倍数增长。当时日本90%的铜、80%的石油、60%的钢铁都从美国进口,可到1941年,美国出于对日本扩张的警惕,对日本实施贸易禁运,石油禁运这招更是直接掐住了日本的命门,日本海军一算,手里的石油仅够支撑18个月的战争,这战争机器眼瞅着就要没油熄火了。而东南亚地区石油、橡胶等战略资源丰富,就像摆在饿汉面前的一桌大餐,日本对此垂涎欲滴,但东南亚是美国及其盟友的殖民地,驻扎在夏威夷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对日本南进计划构成直接威胁。日本国内主战派认为,先下手为强,偷袭珍珠港,把美军舰队打残,就能换来至少半年的喘息时间,还能趁机抢夺东南亚资源。他们还幻想美国会像之前处理“帕奈号”事件那样忍气吞声,再加上高估了自己海军航空兵的实力,最终让日本走上了这场疯狂的冒险之路。日本这一偷袭,战术上确实取得了短暂成功,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,但战略上却彻底失败,直接把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拖入战争,加速了自己的灭亡,这就像一个赌徒,明知对手强大,却在绝境下孤注一掷,结果输得底儿掉。这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沉重灾难,也给后人留下深刻教训:战争不能解决问题,妄图靠武力掠夺资源、称霸世界,最终只会自食恶果。那么大家怎么看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事儿呢?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!
抗美援朝为什么中国能打胜?很多人简单以为是彭总会打仗,志愿军不怕死,其实还有更重

抗美援朝为什么中国能打胜?很多人简单以为是彭总会打仗,志愿军不怕死,其实还有更重

抗美援朝为什么中国能打胜?很多人简单以为是彭总会打仗,志愿军不怕死,其实还有更重要更核心的原因。[狗头]1950年11月下旬,长津湖地区气温骤降至零下40度。美军陆战一师在撤退途中发现了一个令他们震撼的场景:一百多名中国志愿军战士保持战斗姿态,在阵地上被严寒冻结。这一幕让美军指挥官史密斯产生了深深的困惑。史密斯的困惑一点不奇怪,他们装备着厚实的棉衣、能加热的罐头,连帐篷里都有取暖设备,却怎么也想不通,穿着单衣、啃着冻得硬邦邦的土豆的志愿军,凭什么能死死拦住他们。其实答案藏在那些冻成“冰雕”的战士身上——他们不是不怕冷,是心里有比保暖更重要的事;不是不知道危险,是身后有必须守住的人。很多人只看到彭老总运筹帷幄的指挥,看到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勇敢,却忽略了这场仗能打赢,根本是因为整个国家拧成了一股绳。那时候刚建国没多久,老百姓自己还吃不饱饭,却主动把家里的粮食、棉衣往部队送;工厂里的工人加班加点造炮弹,连小学生都省下零花钱捐给前线。志愿军在前线打仗,身后是亿万中国人当后盾,这种全国上下一条心的劲儿,美军再先进的武器也打不垮。还有人觉得志愿军是“不怕死”,其实哪有人不怕死?只是他们清楚,自己不扛枪,敌人就会打到家门口,家里的父母妻儿就过不上安稳日子。这种“为了家国”的信念,让他们在零下40度的阵地上,宁愿冻成雕塑也不后退一步;让他们在枪林弹雨中,明知危险也敢往前冲。美军打的是一场争夺地盘的“战争”,志愿军打的是一场守护家园的“卫国之战”,信念不一样,拼尽全力的程度也完全不同。把胜利只归到将领和士兵的“不怕死”,其实是小看了这场仗的意义。它不是某几个人的功劳,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在危难面前拧成一股绳的力量,是老百姓和军队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的结果。这种上下同心的凝聚力,才是我们能打赢这场硬仗最核心的原因。
昨天在一个小视频上看到一个9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,胸前佩戴着各种立功勋章,有人采访

昨天在一个小视频上看到一个9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,胸前佩戴着各种立功勋章,有人采访

昨天在一个小视频上看到一个9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,胸前佩戴着各种立功勋章,有人采访问他一月多少钱?他说:两千一百多块钱,又问够花吗?,他答:“够花,不能说不够。别说国家现在富裕了,就让国家多给点。别说两千多块钱,就是一千多块钱,也管顾住生活了……”看看这话说的境界怎么听着似曾耳闻呢?我想起来了,记得父亲也曾经说过雷同的话。母亲让父亲去找上面换个大点地方退休他不去,母亲让父亲找上面给儿子换个好工种他不去,父亲总推脱说不想给国家添麻烦,我起初以为他是自己好面子不想求人呢?谁知他们那一代大多数人都是这样,只要自己能扛的,宁愿自己苦一点累一点,也任劳任怨毫无怨言不给国家添一丝一毫的麻烦。但是却給自己子女生活留下了一堆的麻烦。这就是他们那一代人大多都拥有的境界,有如此境界的话有多少年没听说过了?好像至少有三四十年了吧?这样的境界大行奢侈之风的许家印之流有吗?那些行权谋的大贪小贪会有吗?我们太应该向仅存的有如此境界的老人学习致敬了,你说是吗?
抗美援朝时期,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,原本以为蒋介石会“幸灾乐祸

抗美援朝时期,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,原本以为蒋介石会“幸灾乐祸

抗美援朝时期,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,原本以为蒋介石会“幸灾乐祸”,但是蒋介石并没有,反而是在宋美龄休息以后,找到儿子蒋经国彻夜长谈。在这场谈话的最后,蒋介石深深的叹了一口气,拍了拍儿子的肩膀,说道:“你要好好的。”这是他作为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期盼。不过,作为国民党的蒋委员长,蒋介石深刻的意识到,自己究竟输在哪里。蒋介石是正统军校出身的军人,他骄傲、自负,曾经从不把毛主席放在眼里。抗战期间,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在中国燃起,蒋介石仍会在日记里写下:毛此人不足为惧。即使他最后兵败只能退往祖国的东南角,蒋介石依旧能喊出“五年反攻大陆”的口号。但得知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之后,他第一次怀疑自己看人的眼光。蒋介石虽然没有见过毛岸英,却多多少少听过他的过往。他是毛主席跟杨开慧的长子,在幼年就因为母亲的牺牲流落街头,还要担负照顾弟弟的责任。除了这段特殊的童年经历,这个年轻的领袖之子跟自己的长子蒋经国有着相似的发展道路。他们都在苏联当过留学生,又在归国之后被安排了“再教育”。在蒋介石看来,毛主席养儿子的路径没什么不同,无非都是让儿子有能力接自己的班。当然,他也听闻毛主席安排毛岸英去干了农活,这在蒋介石看来就是多此一举。他培养儿子的方式是托举。蒋经国刚一回国,蒋介石将他安排回溪口老家,用传统文化洗去他脑袋里的苏联共党思想。他让儿子读《孟子》、读王阳明,就是要他忘记在苏联学的那一套,把自己当领袖之子看待。在这之后,他又安排蒋经国到赣南做起,搭建属于他的领导班底,而后一路畅通无阻。当毛岸英还在北京工厂当职工的时候,他的长子经国已经成为国民党的执行委员。有了这些部署,蒋介石根本不担心自己百年之后,属于蒋家的王朝会终结。但他万万没想到,毛主席竟然舍得让长子毛岸英去危险的朝鲜战场,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。他听闻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的死讯之后,只说了一句“打仗总是要死人的”,连毛岸英的遗体也没有带回国安葬。换作蒋介石,他舍不得让儿子上战场,因为蒋经国不仅仅是他的儿子,还是国民党未来的接班人。但此时此刻,蒋介石也不由地为这个年轻人惋惜,为此生最大的对手感到叹服。他总是不明白为何人民都拥护毛主席,但这一刻他终于懂了,因为毛主席心中装着的是人民。毛主席对毛岸英的教育,就是让他实实在在的融入到农民、工人中,了解百姓的思想和需求。他要毛岸英感受双手爬满茧子的滋味,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人民。也只有心中装着人民、懂得百姓的需求,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,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。当毛岸英决定去往朝鲜前线时,毛主席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的人。在他眼里,毛岸英不仅仅是领袖之子,也是真正的人民战士。只是天妒英才,毛岸英最终没能活着回到故土,而是为了保护祖国永远留在了朝鲜。蒋介石以为毛主席太过无情,连儿子都能牺牲。但他不知道的是,在毛岸英去世后的几十年里,毛主席一直珍藏着儿子的遗物。没人知道有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里,年逾古稀的毛主席摸着那些遗物,心中何等煎熬。他曾经对孩子们说:“当我的儿女,是你们命苦的地方。”这是他对儿女乃至对家人的遗憾,但在他们的牺牲背后,是老百姓亿万个小家的安宁与幸福。
这是一张令人痛心流泪的照片。1952年,抗美援朝的战场上,一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

这是一张令人痛心流泪的照片。1952年,抗美援朝的战场上,一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

这是一张令人痛心流泪的照片。1952年,抗美援朝的战场上,一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冲锋途中,牺牲时他的双手依然保持着持枪冲锋姿势。
将“浙江抗战史”搬进了“地铁1号线”杭州在城市空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

将“浙江抗战史”搬进了“地铁1号线”杭州在城市空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
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杭州将“浙江抗战史”搬进了“地铁1号线”,武林广场站 成为了一个面向市民群众的抗战纪念展示厅. 一幅幅80年前的老照片,讲述着浙江儿女不屈不挠的烽火记忆,既有清晰的...
全民抗战,悲壮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胜利,太不容易了,勿忘国耻,珍惜和平[哭哭][哭哭]

全民抗战,悲壮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胜利,太不容易了,勿忘国耻,珍惜和平[哭哭][哭哭]

全民抗战,悲壮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胜利,太不容易了,勿忘国耻,珍惜和平[哭哭][哭哭]​​​